《耶稣颂》52讲《耶稣的政治观——凯撒与上帝》分享与见证

来源:听道者 时间:2025-11-15 07:41:40 浏览数:

 

  《耶稣颂》52讲《耶稣的政治观——凯撒与上帝》分享与见证

  线上分享会纪要 | 当前时间:2025-11-14

  引言: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话题

  聚会伊始,主持人首先点明了本次讨论的核心——基督徒的政治观。他坦言,对于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基督徒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许多时候,我们或因不了解,或因无诉求,而选择回避或不知如何面对。然而,信仰并非悬浮于真空之中,它必然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环境发生深刻的互动。

  我们盼望借着我们再一次奉主的名聚会,圣灵在我们的当中,借着祂的话语给我们启示,让我们明白这些话语的精义。以至于,我们在所面对的环境当中,会恍然大悟,会忽然之间看清到你以前所没看到的。”

  主持人鼓励大家从个人角度出发,自由地交通与分享,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见证都是独特的,都能为这个主题增添宝贵的视角。他相信,圣灵的启示将超越知识的传递,带领每个人在各自的处境中获得新的看见和力量。

  一、教会与政权:张力中的反思与持守

  当信仰的共同体与世俗的权力架构相遇,张力在所难免。一位姊妹的分享,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张力在个体信徒心中引发的困惑与挣扎。

  姊妹的分享:当“凯撒”进入教堂

  一位姊妹分享了她所在教会的经历。起初,她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喜乐。然而,当教堂面临拆迁时,牧师在同工会上的一番话让她深感震惊。这位牧师不无自豪地讲述自己如何与政府“周旋”,并细数经他之手已建成三座教堂,甚至展望退休前能否建成第四座。最让她感到刺耳的,是牧师那句“如果我不在教会服侍,我在社会上的话,可以干更大的事情”。

  “这句话让我真的很震惊。我觉得作为一个牧者……然后就是听了今天的道,我就感觉到‘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这里面是有一些掺杂的。我想我们在里面敬拜上帝,应该不是这样子的。”

  这位姊妹的内心充满了纠结。一方面,她珍视教会里弟兄姊妹之间美好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堂本身以及牧者的言行让她感到一种属世的价值观侵入了本该分别为圣的空间。尽管内心挣扎,但由于附近没有其他教会,她依然每个礼拜天坚持去教堂。每一次,她都先去祷告室祷告,求主帮助她“分别为圣”,将焦点从人的言行转向敬拜上帝本身。她的经历反映了许多信徒在面对教会与政治复杂互动时的普遍困境:如何在不完美的教会环境中,持守纯粹的信仰?

  姊妹的分享:在“教条”中寻求活泼的爱

  白姊妹也分享了她相似的挣扎。她曾一度因为感觉教堂里充满了“教条”,缺乏活泼的爱,而不想再去聚会。她感到教会中存在论断,每个人都似乎认为自己最正确,这让她感受不到爱。

  “然后我就祷告,我说主啊,我在教堂里我感受不到爱……圣灵给我的回应是:‘你去教堂是寻找耶和华,还是寻找人?你要得到的是圣灵,还是得到的人的教导?教堂里没有爱,你活出爱来影响别人。’”

  这个来自圣灵的回应彻底改变了她的心态。她意识到,去教会的目的不是为了从人那里获得满足,而是为了敬拜神。并且,她自己可以成为爱的管道,去影响和改变环境。这个转变让她重新坚定了去教会的心,并开始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教会生活。这两位姊妹的分享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当外在环境不尽如人意时,信徒需要回归信仰的内在核心,通过祷告和生命的实践,在张力中活出“分别为圣”的见证。

  二、职场即禾场:在体制内活出信仰

  对于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基督徒来说,如何处理信仰与工作的关系,是一个更直接、更日常的挑战。陆弟兄以他丰富的个人经历,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见证。

  陆弟兄的见证:从虚空到蒙福

  陆弟兄拥有十几年的军队和政府部门工作经历。他坦言,在信主之前,尽管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内心却长期被一种巨大的虚空感所笼罩。他特别能体会所罗门在《传道书》中所描述的“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的感受。

  “你不缺吃不缺喝的,社会地位很好,收入很多,但是呢,就是感觉到有一种内心得不到满足……用所罗门说的话就是一切都是捕风,万事都是虚空。”

  然而,当他接触并接受信仰后,这种虚空感被前所未有的喜乐与满足所取代。他强调,牧师所讲的是“政权信仰不混淆”,而非“政权宗教不混淆”。这对他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信仰的核心是与耶稣基督建立个人关系,而宗教形式只是外壳。他分享了一个例子:当一位年轻的传道人苦恼于如何向因身份限制而无法去教堂的政府官员亲戚传福音时,陆弟兄提醒他,信仰的本质是接受耶稣作主,即使没有教堂的仪式,在家中同样可以敬拜。这个观点启发了那位传道人。

  更重要的是,陆弟兄发现,他的信仰不仅没有与工作冲突,反而极大地祝福了他的工作。在处理与民众的矛盾时,他发现许多棘手的问题是法律条文无法解决的。此时,他便运用信仰的原则——爱。

  “总的原则就是用爱。那一些问题的时候,就是用爱去聆听、去包容、去接纳……很容易的很轻松的就迎刃而解了。并且呢,就互相之间能达成一种谅解……总的这个原则就像第二讲讲的‘爱超越律法’。”

  他将自己的经历与旧约中的约瑟和但以理相提并论。他们身居高位,信仰与政务并行不悖,并且因着他们的同在,神也祝福了当时的埃及和巴比伦。陆弟兄深切地体会到,因着他的信仰,他所在的职场也蒙了祝福。这让他看到,任何职场都可以成为荣耀神的机会和禾场,工作本身也因此变得无比宝贵和有意义。

  三、顺服与持守:在冲突中见证神

  当信仰的要求与政权的规定发生直接冲突时,基督徒当如何自处?是激烈对抗,还是智慧顺服?多位分享者通过真实的事件,展现了基督徒在压力下非凡的和平与见证。

  王静姊妹的见证:赞美中的得胜

  王静姊妹分享了一件发生在当地的真实事件。一个主日,弟兄姊妹们去教会聚会时,发现教堂周围的路上布满了警察,阻止他们进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他们没有选择对抗或争执。

  “他们就在那真的是有一颗信靠的心,然后有一颗赞美的口。那些弟兄姐妹就在那手拉手,就在那里唱赞美诗……然后那些警察就觉得就是很诧异,说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们好像毫无畏惧的那种,然后一直还有心在那里唱歌。”

  信徒们和平、喜乐的赞美歌声,在紧张的对峙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属灵力量。这让在场的警察感到既惊讶又不解。最终,在持续的赞美声中,警察们无奈地退去。王姊妹感叹,这件事让她深刻看见了“信靠的心”和“赞美的口”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属灵武器。

  思颖姊妹的思考:权柄源于神

  思颖姊妹从历史和圣经的角度,强调了顺服掌权者的重要性。她认为,无论是谁执政,其权柄都源于神。没有神的允许,任何政权都无法建立。

  “因为这个权柄,一切执政掌权的权柄都是来自于神的。没有哪一个说是,在没有神允许的前提下,有这样的掌权的权利和能力。所以我们无论怎么样,还是要去顺服。”

  她同时指出,逼迫在教会历史中是必然存在的,甚至背后有属灵争战的因素。但基督徒的使命是在任何环境下传福音,就像约瑟在监牢里依然服侍、解梦一样。即使是监狱里的狱卒,也是我们传福音的对象。这些分享共同描绘了一幅图景:面对冲突和压力,基督徒的力量不在于属世的抗争,而在于向内的信靠、向上的赞美和向外的和平见证。这种看似“软弱”的顺服,却常常成为神彰显其大能和荣耀的管道。

  四、超越教条:在恩典中理解信仰真义

  信仰是僵硬的教条,还是满有恩典与生命的关系?一位弟兄的分享,引发了对“原教旨主义”与神之大爱的深刻反思,挑战了人们对信仰的刻板印象。

  逄弟兄的感悟:踩像背后的神学

  庞弟兄被牧师在讲道中提到的一个故事深深触动。这个故事很可能源自电影《沉默》,讲述一位神父在巨大的胁迫下,为了拯救其他信徒的性命,最终选择踩踏耶稣的圣像。而在他内心极度挣扎时,他仿佛听见耶稣对他说:“你踩吧,我让你踩,我命令你踩。”

  “没有听这个故事之前的时候,可能我每个人呢,都会像那个神父一样,绝对不会踩这个耶稣像的。但是这样一讲的时候呢,就让我们这个信仰的观念上……当然不是说让我们去改变信仰,或者是变得圆滑,而是呢……他会更加宽广。”

  逄弟兄认为,这个故事强烈冲击了那种“原教旨主义”的信仰观。如果信仰仅仅是一套绝对、孤立的律法,那么神就是至高无上、不容羞辱的。然而,我们的神——耶稣基督,却为了爱我们,甘愿承受羞辱、鞭打和十字架的刑罚。这种自我牺牲的爱,是僵硬的教条主义所无法解释的。

  “假如说单纯的原教旨主义的话,我们的神不应该受苦,我们的神也不应该受羞辱……但是我们的神呢,耶稣呢,他却宁愿受羞辱,为了成全对我们的爱……这就是原教旨主义所回答不了的问题。”

  他从中领悟到,真正的信仰远比宗教教条更为宽广和奇妙。神既有无上的尊荣,也充满了对人的体恤和爱。这个故事让他看到,那位神父的行为并非叛教,反而在那一刻,他与耶稣的爱和牺牲有了更深的连接。逄弟兄反思,当今教会中或多或少仍存在这种缺乏包容和恩典的“原教旨主义”倾向,习惯于用神的命令去要求人、论断人,却忽略了神那超越律法的爱。这个分享将讨论引向了信仰的深处:我们所信的,是一位活在关系中、满有恩慈的神,而非一套冰冷的规则。

  五、智慧的对话: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基督徒生活在世界中,但又不属于世界。如何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智慧地向非信徒阐释信仰,是每个基督徒的必修课。白姊妹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白姊妹的经历:政治信仰与生命信仰

  白姊妹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对她读圣经很感兴趣的大学生。在交流中,这位年轻人表示共产主义是他的唯一信仰。面对这个看似难以逾越的壁垒,白姊妹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出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尊重的回答。

  “我跟他是这样说的,我说,共产主义是我们,不仅仅是你,也是我们的政治信仰;而信耶稣是我们个人的生命信仰,这个不排斥。我给他做了一个比喻,不知道恰当不恰当……我说,一个人不是说吃了饭就不能穿衣服了,穿了衣服就不能吃饭了。就是有政治信仰和个人的生命信仰,是可以同时存在在一个人身上的。”

  这个比喻巧妙地将两个看似对立的“信仰”体系,安置在了不同的维度上:“政治信仰”关乎社会身份和公民责任,而“生命信仰”则关乎个人灵魂的归宿和终极价值。这种区分既尊重了对方的立场,又为福音预留了空间,避免了无谓的意识形态对抗。对方听后“点点头”的反应,说明这种沟通方式是有效且被接纳的。主持人也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圣灵赐予的智慧。

  这个见证提醒我们,传福音并非是强硬的灌输,而是一场智慧的对话。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搭建桥梁,用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框架来介绍我们的信仰。将“凯撒的物”和“上帝的物”清晰地区分开来,不仅是基督徒处理政教关系的内在原则,也可以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智慧策略。

  结语与见证:毕竟天地太宽了

  在分享会的尾声,主持人对大家的分享进行了总结,并分享了自己的个人见证,将讨论引向了最终的实践层面:作为基督徒,我们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不卑不亢地继续前行”?

  关于“爱”与“顺服”的再思

  主持人首先深化了对“爱”的理解。他指出,中文语境下的“爱”常常等同于“喜欢”和“支持”,是一种主动的情感倾向。然而,在基督信仰的核心教义中,“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永不止息”。因此,基督徒的爱,其内涵要广阔得多,它包含了理解、包容、忍耐,甚至是对当政者的顺服。这种顺服,并非出于惧怕或谄媚,而是源于对神最高主权的信靠,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表达。

  主持人的见证:“毕竟天地太宽了”

  接着,主持人分享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个人经历。几年前,当他的线上事工刚起步时,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艰难,一度信心软弱。在他向牧师倾诉后,牧师的安慰与教导其中有一句话:“毕竟天地太宽了。”

  “这句话一下子让我里头的整个的艰难与软弱,真是瞬间消失啊,我似乎明白了。这句话里头,它带有一些的启迪,带有一些的引导,带有一些力量,带有给我所需要的一个答案。”

  这句话如同一道光,照亮了他灰暗的心境。它让他超越了眼前的困境,看到了神掌管的广阔天地。不久后,他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图片,便将这句话配了上去,并一直作为电脑的屏保,时时激励自己。这张图片,成为了他信心的锚。

  “毕竟天地太宽了”—— 一句在艰难中带来力量和盼望的话语。

  主持人以此勉励大家,无论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何种挑战,都要记得“不卑不亢地继续前行”。我们不是去对抗,而是用基督的爱,用忍耐和顺服来面对。当我们愿意以信靠的心态顺服时,就会发现神是“凡事都能的神”。祂量给我们的每个功课,甚至包括极端的环境,都是祂的恩典与托付。因为天国的事是神的事,我们只是被差遣的仆人。在任何挑战面前,我们都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主的面前,支取力量和智慧。

  这场分享会,从个人经历到神学反思,从职场见证到公共空间,多维度地探讨了基督徒在当代中国如何实践“凯撒的物归给凯撒,神的物归给神”这一古老而常新的原则。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信仰,不是逃离世界,而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以出世的智慧,活出入世的爱与见证。

  © 2025 线上分享会纪要。




更多文章

海报分享 本页地址微信关注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原网址:/yesongfenxianghui/24.html

首 页 最新发布 最多阅读 APP下载